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1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录象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贵,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感迁移。
课前放录像(战火纷飞的伊拉克)创设情境。
课上导入:课前大家注意到电视中的节目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通过伊拉克战事情况的介绍,联想9年前,引发学生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板书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引导读书,深入感悟。
课前,大家都读了课文,并做了充分的预习。我们再一次回顾课文,边读边用心去体会,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来读,体会文中的情感和内容。
(1)失父之痛的感悟
a读有关的句子,通过读、评议读的情况,体会情感。
b比赛读,激发学生对内容的深刻的感悟、理解
c引读,激起全体学生与小作者达到心灵的共鸣。
(2)世界并不太平。
抓住重点词句的感悟。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重点句的意思
b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c小结,和平需要全世界人们去维护。
(3)渴望和平。
体会读。学生在读的时候,通过对朗读的情况的评议,尤其是读的语气。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中的内容,掌握朗读的感情基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比赛读,深入体会情感。达到与小作者的又一次共鸣。
2、阅读小结,激发情感:
这篇文章,小雷利以书信的形式,向我们倾诉了一个孩子失去父亲的悲愤,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的强烈呼声。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放录象,通过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痛苦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定格在“和平的烛光闪动”)
三、联系生活,导向实践。
此时此刻,大家一定都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不同形式来表达我们爱好和平的心声。
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1、指名展示。
2、师生点评
四、借助板书,升华主题。
世界需要和平。这不只是一个孩子的呼声,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唤。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2
设计理念:
在教学时,以情为重点,以读为主线,潜心涵泳,在揣摩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失父之痛,感悟和平的可贵,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在教学时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录象画面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让学生在深层感悟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达到语言和情感共生,真情与智慧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收集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
2、准备反映战争的多媒体课件,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重点收集这些战争中儿童生活的画面。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憎恨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播放课件:一组表现幸福生活的画面)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预设生回答:我感到他们非常幸福!生活非常快乐……
师:是的,在大街上,在公园里,在商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幕情景。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由题质疑,激发感情。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生提问:一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先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然后从中找一找答案,相信这些问题不会难住你的。(生读,师巡视指导)
四、检查学习情况
(一)、抽读生字,教师及时正音。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结合理解一些专用词语:蓝盔、征衣、联合国、秘书长、维和部队等。并根据学情适时解答以上几个问题。
(三)、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默读、思考)
交流:
作者首先以一个中国的中学生、牺牲了的维和人员的孩子的身份,用真挚的、充满深情的语言,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倾诉了自己家庭的不幸,讲述了爸爸牺牲后全家人悲痛欲绝的情形。然后,充满感情地向人们介绍了自己的爸爸——一位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最后,作者代表全家、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向加利先生、向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发出了内心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四)、这位中国孩子雷利的呼声是什么?用横线画出。生读。
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五、学生选择印象最深的段落进行朗读,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信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真情体验中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意象激情,直奔主题
(一)、同学们,我们在和平幸福的环境中生活,当你看到这个词时(板书:战争),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用已积累的词语来描述。
(二)、让我们再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出示课题,齐读)
(三)、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位中国孩子雷利的呼声是什么?
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学生齐读呼声)
二、感受形象,领悟悲情
(一)、雷利为什么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场战争带给雷利的到底是什么?
1、快速阅读书信正文2、3、4、自然段,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悲痛)
2、交流反馈,课件出示句子。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再齐读。)
(二)、雷利一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同学们,哪些语言让你读着读着也感到了心痛,就把它划下来,再反复地读一读,细细去体味。
1、学生自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研读(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教学,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⑴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①学生谈理解,(无法实现与父亲的约定感到悲痛……)
②朗读这句话。
③回读重点句。师引读:面对失去父亲的巨痛,雷利不想让所有的孩子都失去父亲、母亲。他要呼吁——生齐读:要和平不要战争
⑵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①出示关于这句话的课件图片,渲染气氛。
②问:如果你是雷利,你会想到什么?
(预设:我就会想爸爸是为维护和平而倒下的,他的死是光荣的。
我会想:可恶的战争,你为什么要夺走我父亲的生命啊!
我不仅会大哭一场,我还会说:“可恶的战争,你不仅夺去了我爸爸的生命,你还夺去了许多无辜人的生命。”……)
③学生有感情朗读。
④再次回读重点句。师引读:可恶的战争,你不仅夺去了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多无辜人的生命。雷利要呼吁——生齐读:要和平不要战争
⑶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①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在学生谈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入让学生去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②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呢?结合找出有关句子品读。
(他是一个维护和平的人。从“两年以前……壮烈牺牲”,和课文第一段。)
学生读第一段,加利是怎么赞扬爸爸的,找出来读一读。
爸爸是一个爱自己的妻子,也爱自己孩子的人。(找具体句子体会朗读)
从“精通四国语言”中,爸爸还是个怎样的人?(才华横溢)
想象:这样的爸爸,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爸爸会怎样?
③再次回读重点句。师引读:爸爸再也不会回来了,雷利对战争充满了仇恨,他要大声的呼吁——生: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精品细读,感悟对和平的渴望
(一)、课件出示: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1、“呼唤”是什么意思?爸爸还能大声呼唤吗?从哪个词可看出?
2、透过“仿佛”,你读明白了这一声声的和平是谁的呼喊?
3、作者为什么连用了三个“和平”?连用了三个“!!!”?
(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二)、创设情境,进行导读2——4自然段
配乐,师领读,生跟读。
(三)、设疑:这一声声带泪的呼唤,这一声声带血的呼唤,唤醒了那些制造战争的恶魔了吗?自由读第5、6自然段,用笔划出具体的句子。
(四)、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出示: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你知道现在哪些地方并不太平?
2、课件出示:①伊拉克战争后场景,师解说。②出示数据资料
3、当你们看到这些时,想说些什么?
四、总结升华,抒发情感
(一)、师小结:是的,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禁不住要和雷利一同呼吁——(生齐:要和平,不要战争!)(擦去板书:不要战争)
(二)、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能做点什么呢?(学生畅谈)
(三)、世界需要和平,这不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课件显示和平鸽、世界人民祈盼和平的画面)
师:让我们一起呼吁——(课件显示:让世界充满阳光,让和平永驻人间!)
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中结束本课。
五、作业:
(一)、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把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教学本课应根据课文特点和课文的选编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习得的读书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
教学目标:
1、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案例:
一、创新情境,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播放有关依拉克的特别报道。
2、学生自主交流感受。
3、出示句子,并引导理解: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和平之花”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娇嫩的?
(2)我们的世界还存在哪些不太平的事件?举例说说。
中东战争;美国轰炸伊拉克,中国记者遇难;9.11事件美国军用飞机非法侵入我国领空,飞行员遇难……
(3)感情朗读: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4、小结
二、自主探究,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倾述与怀念”部分,找出描写爸爸的句子,体会雷利当时的心情。
2、自主探究,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1)出示“父子分别”与“遗体归来”的画面
(2)出示以下两个句子:
a.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b.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①这两个分别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表达怎样的心情?
②指名试读
③评价
④引导想像:雷利万分悲痛的情景是怎样的?假如你是雷利,在这悲痛之时,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3)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①理解“呼唤”。
②“我”听见爸爸呼唤的是什么?妈妈听见呼唤的是什么?
(4)出示课件,理解句子:
……和平!和平!和平!
①自由读,说说两个句子有何异同?
②体会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③齐读
(5)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引导学生找了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情感。
出示课件,齐读句子:救救孩子们,要和增,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三、导向实践,深化认识
1、我们作为一名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让学生明白,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要以是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也可以是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
四、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感受到和平的宝贵。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让我们向联合国呼吁——
齐读:“敬爱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人类家园”
五、课外拓展,呼唤和平
鼓励学生,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谴责。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以情导读,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中心。学习中,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三点:
1、播放伊拉克特别报道,再现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激发了学生仇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为后面的教学作了感情铺垫。
2、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设身处地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指导,体会雷利无比悲痛的神情和竭力倡导和平的心声。
3、引导学生把感受化作语言行动,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学生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得到升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阅读课文,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体会他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体会他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开展“世纪回望,百年战场”的活动:收集有关战争的图片、资料,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所了解,扩大学习本课的知识背景,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2、师述导语:
当人类满怀和平的渴望步入21世纪的时候,战争却仍在这个星球继续……愿这些战争的画面能够到此静止、凝固--成为历史。这就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词句,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尽量自己动手扫清障碍。
2、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轮读课文,理解生词意思。
三、再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⑴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讨论:“秘书长为什么评价他爸爸是一个卓越的观察员?”
⑵齐读。
2、学习课文第二段:
⑴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要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⑵指名读,评议,练读。
⑶全班练读第二段,读出雷利与爸爸依依不舍的语气。
⑷学生自读第三段后,用悲伤的音乐作背景,让学生配乐朗读。
3、学习课文第三段:
⑴师述:爸爸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了,作为儿子的“我”怎样呢?
⑵自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雷利的决心与呼吁。注意用上“弥漫”、“威胁”、“娇嫩”、“比例失调、”“制止”、“充满”等词。
四、齐读全文
五、注意书信的格式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5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战争与和平”单元的第15课,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本文情感强烈,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之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生对战争特别是战争中痛失亲人罕有情感体验,只能从电影、电视中目睹一些场面,教师可利用音像呈现及影片剪辑、提供数据资料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使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的失父之痛和渴望和平心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辨别信息的能力。
4、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课前准备: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世界战争与和平方面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内容:
一、解决文中生字新词。
二、了解书信格式。
三、标注自然段,划分意义段。
四、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五、学习课文直接写父亲卓越的句子。(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前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亮文本主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深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回顾课文,我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雷利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呢?(板书:痛失父亲、世界不太平)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之情吧。
二、解读文本,悟信中悲情。
(一)感悟“痛失父亲”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正文部分的2——4自然段,边读边找出描写“痛失父亲”的句子或段落划下来。
2、学生汇报。
预设:学习回忆“机场送别”这一场景。
(1)自由读,一家人机场送别的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是通过哪些具体词句体会到这一点的呢?(2)学法指导:我们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先抓住关键词语,慢慢读,细细品,我们就可以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
(3)在两年前一家人机场送别的那一刻,你看出他们的悲痛之情了吗?为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反而令作者悲痛万分呢?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4)想不到机场一别竟成永别,两年多来,这个慢镜头不知在雷利的脑海中回放了多少次,渐渐的,他对父亲的印象便久久的定格在了这一刻。每当想起这一刻,他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那可亲可爱的爸爸,这怎能不叫人痛心呢?谁来读?
(5)小结:刚才我们从作者回忆一家人机场告别的场景中,体会到了他对父亲的深深地怀念之情。接下来,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呢?
学习“机场迎接爸爸灵柩归来”段:
(1)出示片断一:自由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你是抓住哪些关键词语体会到这一点的呢?(“覆盖着国旗的遗体”又能说明什么呢?“染红”“浸满”又该怎么理解?)
(2)学法巩固:就这样抓住关键词语,慢慢读,细细品,我们便可以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
(3)面对父亲这覆盖着国旗的遗体,血染的征衣和浸满了血的手表,雷利会怎么做呢?带着这样的心情读。
(4)在撕心裂肺的痛哭后,他发现了。出示幻灯片:“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这儿一连用了四个“听见了”难道他们真的听见了吗?与其说是听到的,不如说是想到的,与其说是想到的,倒不如说是从爸爸的行为中感觉到的,谁来读?一连三个“和平”,只是简单的重复吗?谁再读?这不仅仅是爸爸的呼声,更是雷利发自内心的呼唤,也是在场的叔叔阿姨的呼唤,还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呼唤。一起读。
(5)接下来,让我们亲眼目睹这令人揪心的一刻吧。(师解说:鲜花捧来了,“蓝盔”回来了,但是父亲却永远也回不来了……谁能想到,他们是以这样的方式见面的呢?没有掌声,没有欢笑,有的只是这样的场面……此时此刻,谁又能不为之伤心呢?谁又能不为这个不幸的家庭落泪呢?
(6)谁来读?谁还想读?(配乐读)
(7)刚才我们又从“我”和妈妈迎接爸爸灵柩归来的这样场景中体会到了雷利刻骨铭心的失父之痛,接下来,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点呢?
父亲有才华。你是通过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读一读。这样的父亲,该用什么词语形容呢?
小结:这样一位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而又执法公正的父亲,却在维护世界和平行动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怎能不叫人痛心呢?因此,雷利发出这样的呼声。(读板书)
(二)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1、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是谁,这样残忍,让雷利失去了亲爱的父亲?又是谁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是战争,战争是可恶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让多少原本幸福的家庭妻离子散,战争又让多少原本美好的家园毁于一旦,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雷利才通过联合国秘书长向整个国际社会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再次回读板书)
2、回首当今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5、6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读懂些什么?
3、出示“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又是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们再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的方法理解它。“和平之花”指什么?“娇嫩的和平之花”又指什么?为什么和平之花是“娇嫩”的呢?
(1)你能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部分内容地理解吗?
(2)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战争中的真实场景吧。课件出示一系列图片。师解说。
(3)当大量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时,你有何感想?
(4)不错,只要有局部的战争存在,世界就难保太平。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这“和平之花”虽然美丽,却容易被摧残。所以,和平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学到这儿,你还认为这仅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是啊,这里有你、有我、有他,还有全世界那些热爱和平的人,就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向加利先生倾诉心声吧。(再读第七自然段)
(5)教师激情朗读:“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人类家园!”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的确,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却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呼唤“要和平不要战争!”(加叹号)
三、直面对话,唤内心真情。
1、写话练习:雷利的这封信我们已经读完了,但此时此刻,相信大家的心情也一定不平静,心里有话要说吗?请把你内心的独白写下来吧!可以写你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你对这些不幸家庭的同情,可以写你对挑起战争者的控诉,也可以写你的决心。
2、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请把你内心的独白表达出来吧。
3、布置作业:
给处在战争中的国家或地区的孩子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心和问候,以及共同争取世界和平的愿望。
四、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痛失父亲世界不太平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新闻,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利比亚战况视频)。看了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是呀,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的国度里,但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像我们一样。有许多地区的孩子他们生活的上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课,聆听一个中国孩子对战争发出的呼声。
二、复习旧知,明呼声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的呼声是什么?(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在雷利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以至于他要发出这样的呼声?
(雷利的父亲在一次维和行动中牺牲了)
三、新授,了解爸爸
这是一封不同寻常的书信,信中包含着雷利对爸爸的崇敬与深深的怀念。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爸爸的句子,读一读,说说雷利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⑴“精通四国语言,优秀的经济学硕士”
(是一位有才华的人)指导朗读,读出自豪感
⑵“一名卓越的军事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是一个忠于职守、热爱和平的人)(师介绍什么是军事观察员)
师:如此有才华的人找一份安全稳定的工作完全没有问题,可是爸爸却坚持做了一名维和战士,你有什么感受?
(敬佩、崇敬)指导朗读
师:为了和平,雷利的爸爸牺牲了,人民不会忘记他,联合国不会忘记他,他的功绩将永远载入国际维和的史册。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读出加利先生对他的赞美之词。(齐读)
⑶“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深情的目光”
(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指读
四、体会丧你之痛
1.师:一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亲可敬的父亲,却被战争夺去了富贵的生命。两看多来,雷利一家都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至今雷利都忘不了爸爸出征前的情景,请同学们默读第4段,画出描写爸爸出征前的句子。(指一生读找到的句子)
师: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你从爸爸深情的目光中看到了什么呢?
(不舍、担心、不放心……)指导朗读,这深情的一个回眸满是爱,满是不舍。带着你的体会一起来感受这份深情。(齐读)
2.师:忘不了临行前爸爸那深情的目光,还有爸爸对他说的话。(课件出示,指一生读)
⑴从“一定”中你听出了什么?请你带着坚定的语气读读。
⑵什么是“蓝盔”呢?(出示课件介绍)小作者在这里给蓝盔加上了引号,注意引号里面再用引号的时候要用单引号,加了引号的蓝盔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师:爸爸临行前坚信自己会胜利维和,凯旋而归,而且会把象征和平的“蓝盔”亲手送给儿子,所以临行前,爸爸坚定地说——生齐读。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7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三、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1、教师:你们说战争是什么?面对战争,你想说些什么?雷利(本文作者)怎么说?什么叫呼吁?他“呼吁”什么?读“要……不要……”。
朗读之后,学生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导实践。教师:孩子们学习了课文,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做?
抽学生回答,有的谈针对目前的“美伊战争”,我们可以发倡议,给美国总统寄信,或是给伊拉克的小朋友寄去和平鸽……
其实,情至深处,学生往往能够体现出很强的背诵能力,对于“为了……为了……为了……”一段话,完全可以让学生感情背诵!我觉得更好的设计是,在同学们的提议中,选择哪些是“可行”的,让这部分同学的发言稍微具体一点,避免走形式,也就是说,尽管是公开课,还是要考虑是否能够落实的问题。
3、再读课文,放飞“和平鸽”(纸做的)。
在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下课铃响,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点设计得很有新意。这是本课中设计较为成功的一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篇8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要坚决反对各种战争;体会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情。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积累印象深刻的词句。
能力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举出例子说明“世界并不太平”;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xx年11月,一个中国孩子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一封信,你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看看孩子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他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信?
二、联合国简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中国孩子雷利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信?
2、信中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自学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词义
五、学习课文
1、学习信的第一自然段,讨论:这段中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读读这一段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找出信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回忆的?从他的回忆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3、点拨:爸爸的嘴张着,孩子想到了什么?
4、读最后一个部分课文
a、五十一年前和五十一年后各指哪一年?
b、五十一年后是什么情况?读读课文
c、举例说说你对这段的理解
d、老师用现在发生身边的事实说明“世界并不太平”
5、讨论对作者呼吁的理解
6、带感情读课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整理8篇) 】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整理10篇) 2024-04-2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整理8篇) 2024-04-25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整理3篇) 2024-04-25